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9课《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写巨人将孩子们赶出花园及醒悟后拆除了围墙的故事,告诉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这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特点,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中侧重以下两个方面,虽较有效也有不足。
一、书写规范,给学生做个好样子。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写一手好字活动。为了使学生的字有较大提高,首先我从自身做起,每一节课的板书我都严格要求自己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给学生做好样子。让学生从点滴练起,从一笔一画规范,学生有了参照的好样子,自然书写就有很大的进展。
二、把作文指导渗透于课文教学中。
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如“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降低写作的门槛,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鼓励学生根据我们居住地四季景色的变化填写。有的学生这样说:“家乡的景色真美,春天,绿草茵茵;夏天,野花盛开,枝繁叶茂;秋天,稻谷金黄;冬天,千里冰封,雪花飞舞。家乡的四季美景让我陶醉。”学生在这样的句式训练中觉得比较容易,很有兴趣,出口就来,在学生补充的过程中,我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恰当用词。比如有个学生说春天柳绿花红,我们这里的春天是柳绿,但不是花红,让学生清楚,用词写话要切合实际,用词准确。
三、弥补不足,才有进步。
在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些细节没有注意。如果在读“孤独地度过”中“地”读“的”不读“地”,如果在让学生自由读时,布置好读前要求,可能就会更有效一些。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2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巨人不在时,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巨人回来了,花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后面的文章,在学生初步了解巨人的加入给花园带来的变化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从“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两个方面展开阅读。学生通过找句、品词,慢慢地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题:巨人不愿意让孩子到花园里来玩,所以春天永远不会来到花园里,是巨人的自私换来了寒冬,文章告诉我们有了快乐和美好的事物应该和人分享。应该说,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阅读,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
首先,在引导学生对“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有孩子就有春天”的相关句子进行对比阅读的时侯,注重了朗读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描写冬天的词“雪花飞舞、狂风大作、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和描写春天的词如“阳光明媚、草翠花开、绽出绿芽”等这些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运用,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积累。
其次,是在讨论问为什么巨人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耍?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这一明显不符合文章主题的答案时,没有及时地引导,所以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最后引导学生对冷酷的巨人说话的时侯,许多学生都告诉巨人自己不会损坏花草的,而不是针对巨人的冷酷进行劝说。事后想来,当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而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的时候,只要引导他们再去读一读,巨人回来之前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美好景象。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3设计特点:
根据本文表达运用对比这一显著特点,在教学中也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以情导读,以读促悟。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你所好,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认读:
洋溢、允许、喧闹、破损、增添、训斥、叱责、凋谢、脸颊、拆除、
发脾气、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绽出绿芽
说说:你知道的词语的意思。
(2)、重点句子:
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这些字词,并思考:
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为什么?
3、交流个体感悟。
(生的几种可能:漂亮、神奇、变化多端)
三、品读感悟
(一)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1、具体说说花园的神奇变化:
2、学生自由交流。
3、根据提示,规范说话: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再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4、随机点拨对比朗读:
(1)、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读出花园的美。
(2)、描写花园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
(3)、描写花园又有了春意的语句。
(4)、描写花园又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5、师引: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原因。
2、点拨,梳理:花园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花园里人的不同。
3、随机引导去感受体会巨人和孩子性格的不同。
4、巨人的性格:
(1)、师: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认真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点拨:
态度:生气
相关语句: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①、理解四处逃散,想象理解巨人吓坏孩子们的情景画面。
②、读好这句话的语气,正确把握巨人的生气程 ……此处隐藏14114个字……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侧重认知性阅读。
初读课文,认识这个美丽的花园。在课堂的开始我就以这个美丽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对这个美丽的花园印象深刻。
3.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自私的语句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
4.拓展想象的空间。
如巨人赶走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作者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对比感悟,再出示重点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类文链接
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4本册第三单元都是童话故事,因此我利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课外书的契机,让学生在十一长假中阅读童话故事,并想想读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上这一课前,我也布置了生字等预习,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上课时,我重点放在了读这一环节上。
1、初读故事,谈谈故事主要内容,也可以谈谈读了故事有什么想说的。
2、再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与同桌伙伴分享你的收获,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这一环节花的时间不是很多,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都做得很不错。但因为时间问题,不能照顾到全部中下生,只能按原来的老方法,要他们回家听写巩固。
3、自由品读课文 。
曾经听过不少优秀课例展示,老师们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品读喜欢的段落,然后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感觉课堂效果好,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我也曾多次效仿,但发现总是有点乱,不易调控课堂。所以上这节课时,我没有硬性规定小组合作学习,而是自由品读段落,说说你用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这样读,读了后想说什么。
读书的形式多样,可以找同伴合作读,也可以自己读。在展示交流的时候,学术的积极性很高。因为是自由选择段落,所以没有按课文顺序逐段去读去理解。本以为这样会把文章瓦解而显得杂乱无章。但发现学生的感悟能力远远超过我的想象。第一个学生读的是巨人瑟瑟发抖感到疑惑的段落。他的语气还不够。我相机指导理解瑟瑟发抖这个词,并叫学生配以神情动作读好这个词,读好这段话。接着我以导问导答的形式深入理解巨人的疑惑:“是啊,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样冷?这样荒凉啊?如果你在巨人身边,一定会对他说————”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们以自己感悟到的“花园需要孩子”,“快乐需要大家分享”等来解答巨人的疑惑。这一段落的朗读感悟,我感觉自然流畅,收效不错。
接下来,有很多学生朗读了巨人无情赶走孩子的段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巨人很自私,很冷酷,最后导致了他很孤独很可怜。当学生品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他说读着这一段我感受到这花园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我很想去那里玩一玩。借着他的话题,我顺势导读:“花园的美,你们都看到了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把四季美丽的画面呈现在脑海中。”在这样的引读,导读过程中,我感到上这课很轻松,把以往过多的分析讲解全转换成学生自主读文,自主感悟,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效果也很好。
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话写在书上,结束本课教学。
上完这课,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大可放手让学生去感悟课文,不必事事都为学生想透想全,为学生安排一切学习活动。如果总是按部就班地安排学生读哪段,接着感悟这一段,长此下去,学生不仅腻烦,而且养成一种等着老师“喂”的惰性。我认为让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感悟朗读,老师要课前深备课文,要时刻有从细节入手统领全局的大气,不然,就无法真正做到引导学生的充分感悟课文.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5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以其生动浅显的语言、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夸张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对童话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让学生在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揭示了“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巨人的花园是一个漂亮的花园。于是,我从标题中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堂,通过朗读描写花园四季景物的句子,通过放映图片,使学生对这个漂亮的花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按要求仿写句子,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感悟能力。这则童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课文中有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等等。学生通过对比,反复品读,边读边感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荒凉与冷清,巨人在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进入花园后的热闹场景,体会巨人态度的转变。这一块的阅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面重点语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一句话的理解。因此,这部分的阅读,不容忽视。
思维是可以发散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通过让学生想象巨人发火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另外,当巨人看着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时,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说了什么呢?课文中都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对于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同学说是“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学说是:“人不能太自私”;有同学说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甚至还有同学说:“要学习巨人知错能改的精神,而不能学习其自私、冷酷的品质”。学生的回答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自主阅读感受,不强求答案的一致,能自圆其说即可。
课的最后,我提供给学生几个重点词语(如:巨人、花园、孩子、冰天雪地、乐园等等),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编一则童话故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学习兴趣大增。
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我的教学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学生也比较配合。但是,也需看到,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由于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在读课文时读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另外内容的衔接也还不够紧凑。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