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33篇)

更新时间:2025-11-11 11:14:19
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33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姐姐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

昨晚与朋友一起看了电影《我的姐姐》。

开始对那个叫安然的姐姐很有看法:冷漠、无情,对于已经出车祸死亡的父母,看不出丝毫的疼痛和难过,对于手足的小弟弟更是漠视多嫌……

边看着电影,我内心边感叹,现在的多数独生子究竟怎么了?太自私!自私到没有任何亲情的地步!——这部电影到底是宣扬什么呢?这种表现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导演意识到了吗?拍这种电影,人们还花钱前来“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见中,勉强自己继续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时受到的伤害,来自父亲的“笋片炒肉”,就是为了再要一个儿子,做父母的他们竟然对外声称“女儿有小儿麻痹症”。

在父母,特别是父亲格外“照顾”的童年阴影下,安然长大了,考上大学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在她不断自立自强的步伐里,情感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以至于生死都难以弥合她曾经受伤的心。

她当年考上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父母却私自为她改了志愿,导致她更加恨父母。

毕业后在家乡的一家医院做护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挤和轻视,她活得半点也不开心。所以,她觉得考研继续深造,并且一心去北京学习。这样,在父母离世的情况下,弟弟需要人照顾,她边想找合适的人家领养,在这个过程中,兄妹俩的情感在渐渐加深……

当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为了姐姐能够心无挂碍地到去北京学习,主动说出自己要跟别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给了领养他的人家。

在即将去外地学习之前,她买了弟弟喜欢的足球去看望他,当弟弟的养父母要求安然答应从此以后不再见小弟弟的协议上面签字时,安然拿起笔准备签名时,突然丢掉了。

她泪流满面地跑出去,拉着弟弟离开了他养父母的家……

兄妹俩在草坪上流着泪踢起了足球,整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脸,哪怕以前她与爱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没有看见她笑过。

电影结尾,给了观众一个满意的句号,活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最重要,真如老人们说的“亲人之间是砸断骨头也连着筋”的。

人间有亲情、友情、爱情,虽然是是非非存在,都会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亲情是最最坚固的!

比如,当年的宋美龄和宋庆龄之间,当年蒋介石一直想杀害宋庆龄,倘若没有宋美龄的保护,也许宋庆龄早已经离开人世;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边的故事,亲情间不管曾经如何纷争、吵闹,大多数最终还是胜过其他关系的。这或许就是《我的姐姐》上映的意义吧!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姐姐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姐姐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姐姐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研究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这个女孩作为姐姐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个姐姐,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顾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很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姐姐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姐姐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姐姐承担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姐姐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慢慢我们对姐姐越来越依赖,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张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姐姐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代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姐姐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然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姐姐继续读书,抵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欢黏着姐姐。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姐姐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姐姐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永远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更是永远要珍惜的一种特殊的情。

愿未来的姐姐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因为我们还有无数个未来要一起度过。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很多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网络革命。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 ……此处隐藏22481个字……家近,可以早点工作赚钱。于是,女儿从大学开始就和家庭决裂,独自生活。毕业之后进入医院,心心念念准备去北京读研究生,重圆医生梦。就在这个时候,父母突然遭遇车祸,留下了一个上幼儿园的幼弟......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任何试图把它变为单一选择的尝试,都会引起很大的纷争。而且,现在网上的评论已经如此。觉得姐姐就应该去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不应该为父母背负起赡养照顾幼弟的责任,这是父母的事情,和姐姐无关———。可是最终姐姐还是被弟弟所温暖化了。

而且,姐姐是一个好强的人,她代表着现在新女性对待生活的独立和坚强,即使家里的人各种给她理由叫她收养弟弟,她都觉得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姐姐就想逃离那个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束缚,为了自己,就想活出自己不好吗?

当然了,里面姐姐的姑妈代表着老一代女性的代表,她总是为家里付出所有,放弃了爱好和梦想,一直默默为家里着想,这也让我想起了现在我的婆婆,她年轻时候也给自己的弟弟带娃儿,各种照顾着弟娃家的儿子,亲力亲为各种看待着,直到我的那个弟弟高中毕业后才没有让我妈带着,我经常听我妈给我讲她原来带娃儿的辛苦和辛劳忽然觉得电影里面的姑妈是好人也是能干又富有爱心的人,就像我的婆婆一样,各种为家里付出,这或许就是旧社会里面女性任劳任怨勤劳的表现。

昨天晚上,我在微博中这样说,大半夜的居然我把这部电影《我的姐姐》看完了,发觉全部剧情没有多少感人的片段,我反而觉得小朋友的演技太好了,也有点浮夸懂事得要命要是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的父母被车撞死后,家里的儿女没有人帮忙,姐姐不一定会养自己的弟弟,电影里面感觉反而是弟弟给予了姐姐更多的温暖和包容,还有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设定的,路上充满各种欢笑和坎坷。每个家庭里面也都有每个家庭的‘人生’,希望过好当下,珍惜身边的亲人!我也是一个姐姐,我希望我下面的弟弟妹妹,都要幸福开心,身体健康!

作为姐姐前久很多人说看到这部电影都想哭,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哭了是为姑妈哭呢?还是为姐姐哭还是为弟弟安子恒而哭,而我一个都没有哭,反而觉得电影里面的很多场景,我为姐姐的选择所感到开心和支持,她有理由不愿意接受家里人对她的看待。

像电影里面,姐姐的舅舅是一个现代男人的各种代表喜欢打麻将,没有顾及家庭和孩子,当自己的女儿出嫁后都没有去参加她的婚礼,后来,舅舅也说他不是一个好爸爸和好男人,

说真的,我的观后感感受就是,一直想看,终于看了……

剧中的情节很真实,就好像发生在真实生活里的事一样,里面的弟弟和姐姐都很可爱,姑妈是个好人,舅舅的本性也很善良。虽然里面有很难的时候,也有让人很难过的情节,但是也有很多温情的瞬间……

里面的弟弟太可爱了,姐姐很执拗,但也有着自己的责任心,两个人之间的情节很戳心。

子枫的演技真的很真诚!里面的演员都演得好好!

弟弟每叫一声姐姐,都好心疼好心疼呀

因为自己也是姐姐,所以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了很多,也很心疼里面的姐姐

最后电影里的推广曲,一开始听源儿哥唱得时候没有多大感受,只是觉得很好听。看完电影,觉得歌词就是讲的电影里的故事

电影里有一首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这首歌安排得很用心,也以此期待我们更好的明天和未来!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3

刚刚看了电影《我的姐姐》,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幸亏去的时候带了纸巾,回来的路上还在流泪。本部电影讲诉了一个因车祸失去双亲的姐姐安然,是继续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抚养年幼的弟弟,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一种很压抑、灰暗的感觉。父母的车祸;没有安然在的三个人合影;弟弟的抚养权争吵;没有能力劝阻的孕妇;姑妈没有完成的梦想,都给人或多或少的压抑感。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为了生弟弟,让安然装成瘸子,才顺利办出来二胎准生证,这是安然心里无法释怀的阴影,也是安然一直不喜欢弟弟的原因。

电影对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安然去姑妈家,姑妈给她用勺子挖了西瓜瓤,姑妈是疼爱她的,但姑妈家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就像是那个没有底座的娃娃。姑妈是善良慈爱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她从小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一直为家默默奉献着,年轻时她考上心仪的大学,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上中专的弟弟。“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因为她是姐姐,她的一生都要给弟弟让路。无法改变命运,她也坦然接受。在她拿着俄罗斯套娃,最后说出的俄语是“我爱你”,我的心被刺疼了,即使生活过的再糟糕,她也没有忘了心中有爱。其实,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了家庭和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

她看着安然,又仿佛看到以前的自己,心疼而又无奈。她知道安然也有梦想,她拿起套娃“套娃也不是一定要套在一起啊。”是啊,不是每个安排你就要去执行,你可以去选择抗拒的。最后,她不再坚持要安然抚养弟弟,选择支持安然去追寻,她未曾追寻过的人生。

小演员弟弟的表演也非常棒,他那么小,还在上幼儿园,父母的突然离世,把他从一个受宠的小王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不受姐姐待见的拖油瓶。从开始的对姐姐“吐口水”,搞破坏的小霸王,慢慢的,他开始离不开姐姐。姐姐对他说:“我的人生可不止你一个人啊,”弟弟说:“可我只有你啊。”一句话让观影的我泪奔。一个小孩子的眼里失去了父母,姐姐就是他唯一的亲人!

到最后他为了姐姐能顺利去北京读研,他偷偷的给领养他的人家打通电话,并表示“我想和你们过”。他为了姐姐能安心的离开,甚至把姐姐推倒“你走,我不要你啦。”弟弟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他们彼此成全着对方。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止不住的留,多懂事的弟弟啊,可怜的弟弟为了不耽误姐姐的前程,把唯一的亲人也推开了。

在安然去父母墓地告别的时候,说道“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常常会梦到妈妈的,带花椒的肉包子”。其实安然一直努力的学习,她想脱离不如意的工作。坚强的活着,就想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让他们说一句“这个女儿还不错”。最后安然也释然了,小时候父母亲也是爱她的,这一刻她又何尝不想念父母呢?

安然去北京之前去看了弟弟,领养的家庭拿出一份协议,说:“你签字吧,以后尽量不要再见他啦!”安然拿笔的手,迟迟落不下来,她的眼泪夺眶而出,签下名字,就代表着和弟弟永远不再相见。她的心突然间好疼,她看到弟弟在窗外复杂的眼神,终于下定了决心,她拉起弟弟飞快地跑了出去。

电影的最后,在雨里姐弟两个人狂笑着奔跑,整部影片也变得鲜活起来,我压抑的心也有了些许轻松,随着他们边笑边哭。弟弟扑倒姐姐怀里,嘴里喊着“姐姐,姐姐”,安然泪流满面!她大声地哭着,我想她应该是庆幸没把弟弟送走吧!

电影的结尾导演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结局,让我们自行想象安然是否接受了弟弟,是继续抚养他,还是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即使她选选后者,我想我们也不该指责她,毕竟对于弟弟的抚养她没有责任,而且安然也给弟弟找到了一个好人家,并留下了一笔属于弟弟的财产。但我更愿意相信姐弟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前方的路充满坎坷,但他们走的义无反顾,因为亲情血缘更重要!

《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3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